解决方案
随着线缆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,对其热性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。从普通的聚氯乙烯(PVC)到高性能的交联聚乙烯、三元乙丙橡胶等,各种新型线缆材料的开发与质量监控都离不开热重分析技术的支持。热重分析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和定量能力,已经成为分析电缆绝缘层,护套等高分子材料热行为的重要工具。线缆材料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电力传输的安全可靠性,在高温环境下,材料的热分解可能导致绝缘性能下降甚至引发火灾事故,因此准确评估线缆材料的热失重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一、实验的操作流程
PVC作为传统线缆护套材料,具有代表性本次实验主要通过测试PVC去观察通过热重分析技术去检测线缆的热分解行为。
1、实验设备:DZ-TGA201热重分析仪
2、样品制备:采用冷冻磨研或者准确切割切取样品约10-20mg的小片样品。样品量过小易导致信号微弱,过大则可能引发热传递不均热解不充分。对于多层保护电缆,需逐层剥离测试以区分各层材料特性,避免交叉干扰。
3、实验设置:根据材料类型设置升温范围,常规绝缘材料采用室温至700℃,耐高温材料的可延申至1000℃;升温速率通常选择5-20℃/min,速率过快易导致热滞后效应,过慢则降低测试效率。本次我们PVC材料在10的速率下较为合适。
4、气氛选择:氮气气氛流速为50ml/min用于模拟惰性环境下的热裂解行为,空气或者氧气则用于评估热氧化讲解特性。PVC测试实验通常采用氮气保护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测。
5、实验图谱分析:
图1
PVC作为传统线缆护套材料,其热失重呈现典型的两阶段特征(图1)
di一阶段(室温—430°左右):此实验样品失重率约为21%,对应lu化氢(HCI)反应,分解温度在300度左右。通过DTG曲线在320度左右出现di一峰值,如果与红外光谱仪联用,释放的HCI气体可通过红外设备检测到特征吸收峰。此阶段也是形成的共轭多稀紧链段是材料发黄发脆的原因。
第二阶段(430—700°左右);失重率约为77%,为共轭双键链段的进一步裂解,生成大量CO2,甲烷等小分子产物,在520°左右达到zui大的失重速率。采用红外联用技术(TG-IR)可以分析分解产物的红外光谱,实现对材成分的更准确识别。Zui终残余1%左右的残余量。
二、TG-IR联用技术—分解产物的原位识别
针对含复杂组分或填料的线缆材料,TG-IR联用可突破单一质量监测的局限。例如多层橡胶电缆护套因含大量炭黑无法直接红外表征,通过TG-IR联用发现其三阶段失重对应不同产物:15分钟(200℃)释放CH₂基团(添加剂挥发),24分钟(500℃)生成甲烷与乙烯(主链裂解),29分钟(600℃)检测到CO₂(氧化终产物),成功识别出基材为氯丁橡胶。
三、实验结论
热重分析仪凭借其准确的质量监测能力,已成为线缆材料热稳定性评估的核心工具。通过解析TG/DTG曲线的特征参数,可实现对PVC、EVA、ETFE等典型线缆材料的分解阶段划分、耐热性能评级与降解机理揭示。TG-IR、TG-MS联用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测试深度,能够原位识别分解产物与微量组分,为配方优化与失效溯源提供分子级证据。
南京市江宁区吉印大道3118号联东U谷九龙湖智造创新港2栋4楼
2025南京大展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:苏ICP备19052786号-2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录 sitemap.xml